“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总书记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激励科技工作者以更饱满热情投身科普事业。
目前,许多科研机构、科学家正在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学普及,但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近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支持的“科学思想汇”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专题研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科普基地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科技创新前沿的最新发现如何进行科普转化”展开讨论。
激活科普高质量发展,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一批科学家、专业工作者主动走出“象牙塔”,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科普,广受欢迎。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提出,在“热点科普”及时回应公众需求的同时,还应不断加强体系化的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知识本身是成体系的,其传播、教育和普及往往需要前面有铺、后面有垫,有前言、有后语,不同学科的知识也需要进行联系、联想、联接。”他表示。
王元卓带领团队以拥有一大波粉丝的科幻电影为切入点,完成手绘科普图书《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的创作,包含10部科幻电影中的100个知识点,包括天文、地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体系。
同时,他们为每个知识点准备了约8分钟的短视频,如果读者对书中某个知识点的文字介绍感兴趣,可以继续观看短视频,再进一步还计划制作相关课程。
不仅如此,王元卓近年来还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电影《三体》《流浪地球2》的创作过程当中,在剧本设计阶段就把相关科学知识植入进去,借助电影或者优质视频的传播周期把科学知识传播出去。
对此,龙华东认为,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做科普,不仅能够实现科学知识的多维度传播,还有望形成课程开发的新模式,助力“科学教育+”。
如何发挥多主体的协同作用,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朴认为,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当主动积极联系各方资源,通过不同的形式扩大影响。
数字化技术有望为不同的科普主体架设“桥梁”。作为北京科普“追梦人”和“践行者”,龙华东参与了覆盖北京市16+1区的102家科普基地命名工作,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启动建设北京科普“中央厨房”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虚拟展厅。
北京科普“中央厨房”面向北京市科普机构、社区以及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实体、数字、服务、专家等不同类型的优质科普资源信息。“平台还将进一步融合各部门、各区优质资源,做好分类标识和调用。”龙华东表示。
国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国术建议,以数字化为纽带,利用实景拍摄、数字人、先进显示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打造新形式的数字化互动科普产品,加强科普场馆、科研机构与教育机构、科普研发企业之间的合作。
同时,与会专家认为,利用电影、短视频、连锁场馆等新的传播载体和渠道打造新IP,用群众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望持续提升科普效果。
近年来,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精神与文化传播研究所在数字化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该所副所长谢雪在此次会议上分享:“我们尝试建立了‘以互动体验为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馆内馆外相融合,知识趣味相契合’的科普新模式”。
据了解,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20余个科普场馆,线下展品以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为主,线上APP与线下联动,同时开展积分排名、知识学习等活动,吸引近千万中小学生参与。
此外,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新媒体部副主任王英认为,要做好科学与艺术结合、科学与文化结合,反映科学家的真实故事。
为院士科普“点赞”,习总书记近期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也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热情。对此,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普与学术处主管王紫涵表示,“科学与中国”将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号召广大院士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科普活动,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科研人员是科学普及“第一发球员”。“科研人员输出科学内容时需要有转化的思维和能力,围绕社会公众的需求开展科普。”新浪微博政务运营总监徐丽华指出。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普办公室主任、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协作组秘书长张冬梅亲眼见证了科普活动对科学家带来的思想转变。“刚开始时科研人员的表达体系往往很学术、很专业,不能和公众同频共振。参加几次科普活动后,他们的的表达方式就完全发生了改变,让公众更容易理解。”她表示。“经历这样的过程,科研人员反过来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体会公众对科研的需求。”
而对于现实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科普”的困难,科技日报社原主任记者晏燕建议,采取科技资源共享、建立专项人员经费等措施解决问题。
龙华东最后指出,未来将围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进行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科普的引领作用,在政策措施贯彻执行上发力,包括在科技奖励中增加科普大类、在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科普指标、不断加大科研人员的动员力度等,让科研人员从科普的“生力军”逐渐成为科普的“主力军”。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